首页 >> 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 >> 前浪与后浪:中国社会的代际伦理
详细内容

前浪与后浪:中国社会的代际伦理

曹 刚  

  5月3日晚,bilibili发布了“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后浪”和“前浪”成为一种外显的代际标签,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前浪与后浪之间代际关系的争议。随后,马云在B站被骂、高晓松直播翻车等一系列网络公共事件更使相关话题持续发酵。题为《马云B站被骂,我们正在被反噬》的博文大呼形势不妙,因为我们正在被用政治经济学理论所武装起来的“后浪”反噬,而题为《B站青年先怼方方后批马云,是中国社会思潮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声惊雷》的博文则为“后浪”鼓与呼。

  

  

  两文观点对立,但隐含着一个共同的前提,这就是中国社会的代际的隔离和冲突。按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的说法:“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轻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们年长的人,隔着一条深沟在互相望着”。隔“沟”相望的是出生于不同年代,有着不同道德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态度的二代人,这条 “沟”的实质是价值观的分歧和冲突,而代际伦理便是沟通此岸与彼岸的桥梁。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曹刚教授

  

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代际伦理

  人以群分,不同群体之间的共处包含着一定的伦理要求。譬如,黑人的命也是命,这是种族伦理的要求;男女平等是性别伦理的要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对阶级伦理的追问。前浪与后浪的代际伦理诉求是什么呢?代际伦理虽然也是代际群体之间的伦理关系,但却有着与其他群体伦理不一样的视角。这种不一样,来自于代际伦理可以实现自己独特的视角转换,也就是可以把生活空间里的代际群体相处问题,转换为人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安排问题。换言之,白人不可能变成黑人,男人不可能变成女人,但每个人都年轻过,每个人也都会变老,所以,前浪与后浪这种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相互对待的伦理问题,就可比照一个人如何对待生命的不同阶段的价值问题。这既是讨论代际伦理的一个特殊的视角,也是一种讨论代际伦理的方便法门。

  当然,谈人生也并不容易。“人生”是人的整体的一生,是由人的各种具体生活所组成的。从时间上来说,人生是个过程,包括了生命过程中的童年、少年、青年和老年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的生活是个连贯的整体;从结构上来说,家庭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等,都是人生中的某个方面,不同方面的活动构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分串成一个整体的是人生规划这根红线,线头便是人生的目的,由此而编织成一张人生的价值之网。在这张价值之网中,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些人生不同阶段的时光,是价值之网上的关键纽节,它们彼此之间具有不可通约、不可比较的内在价值,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仿佛一颗树,只有在生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充分实现该阶段的本性和天赋,才能郁郁葱葱,花香袭人。一个美满的人生也是如此,人的一生不应该对童年、少年、青年和老年的不同阶段有时间上的偏爱。我们常说,青春是最美妙的时光,但不意味着我们的童年和少年就是为青年时光准备的,否则,儿时的快乐又如何可能,更谈不上“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了。

  犹如人生,我们就可以方便地讨论人类生活的代际更替问题了。

  第一,人类生活也是一个整体。人类要生育和抚养后代以保证人类自身的繁衍,要进行文化遗产的世代传递以保证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从时间历程看,人类生活就是一个绵延不断的过程。

  第二,人类文明的延续和进步是依靠代际之间的接力来实现的。季羡林在他的《我的人生感悟》一书中,有段话写得很好: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如运动场上的接力赛。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各有各的长度,各有各的任务,互相协调,共同努力,以期获得最后胜利。这里面并没有高低之分,而只有前后之别。如此循环往复,流转不息。这是宇宙和人世间的永恒规律,谁也改变不了一丝一毫。所谓社会的进步,就寓于其中。

  第三,接力赛中的每一棒都是重要的,代际更替中的每一代也都是重要的。就像在人生的历程中不应该有时间偏爱一样,在代际更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也不应该有时间的偏爱,每个世代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如此以来,我们就得到了代际伦理的基本原理,即:不为了来世而牺牲现在,也不为了现世而牺牲未来。只有遵循了这样的基本伦理,人类文明的接力赛才能取得胜利。这意味着,一方面,前浪们不能只顾自己,而不管身后洪水滔天;另一方面,我们也不主张,每一个前浪都准备着为后浪牺牲,直到实现最后的乌托邦。这种代际牺牲的观念,实际上取消了每一代的存在价值,并在把无数个世代当成实现未来乌托邦的途径和工具的同时,取消了人的存在价值。

  

二、历史的光和影:“前浪”之责任

  前浪具有时间上的先发优势,抢先占据了社会上更重要的位置,拥有了更多的社会财富,掌握着社会更大的话语权,对后浪生活的初始环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因此,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说道:“没有法,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其实,无论前浪还是后浪,他们想要的都是好生活。什么是好的生活?好生活是自主的生活。一种被强迫的生活,无法自主选择的生活,再好,也是别人的好生活,而不是我的好生活;好生活是成功的生活。很难想象,充满挫折感的生活会是好生活。当然,事事成功都不可能,但人生中一些重大事项,比如家庭和事业,如果失败了,很难说这种生活是好生活;好生活还是有意义的生活。一个成功人士也有可能自杀,抛弃生命的原因可能就是觉得活着没意义。可见,好生活起码是自主的、基本成功的和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上述分析是合理的,那么,前浪的责任在于过好自己的生活,并能造福于后浪,所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第一,尊重后浪的自主性。给他们以生活实践的空间,给他们以自由选择的空间,给他们以张扬个性的空间。记得在电视剧《父母爱情》里,亚宁看了《安娜·卡列尼娜》,追着她妈妈安杰问安娜漂不漂亮,有多漂亮,安杰要她想象,使劲地想象,可亚宁想象不出来,因为她想来想去都是铁梅、江姐的样子。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在缺乏社会生态多样性的环境里,生活就一个模子,只有一种选择。如果说自由是一束光,那么,缺乏自主选择的社会,生活中的那些美好的事物都像黑夜里的珍宝,没人欣赏,无从体现出价值。前浪的责任在于不但要为自己争取自由之光,也要将光传递给后浪,起码别遮蔽后浪的光。

  第二,给后浪以追求成功的公平机会。成功就是达到目的,生活的成功是要达到人生的主要目的,但无论你的人生目的是什么,都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或途径才能实现目的,包括基本的自由、知识、财富等等。马云b站被怼,有人说是因为马云式的鸡汤对这届青年不灵了,但其实只是这届青年在追逐成功道路上的挫败感的表达。他们不认同“996福报说”,难以无条件地接受商业是最大公益的命题,他们期待资本的力量被严格约束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界之内,以免于成为资本的牺牲品。武大一学生写公开信问高晓松,当吃了上顿没下顿时,诗和远方又何在呢?可见,当前浪们在追逐自己的成功梦想之时,有责任为后浪们的成功创造更好的、更公平的条件,起码别堵住后浪的成功之路。

  第三,把前人留下来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完好无损地传递给后浪们。环京津新闻网上有篇博文《后浪前浪,谁把手柄握着不放?》写得好:父辈们给我们留下的世界如何?我们又将留给后人们一个怎样的世界?不管是通玩一遍《死亡搁浅》或是看一遍电影《浪潮》,得出的感悟恐怕也会是异曲同工——种如是因,便结如是果。后浪向何处拍,端看前浪向何处引。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确实如此,人类代际的传承是人类文化的积累、巩固和进化的基础,我们有义务把从前辈那里获得的自然与文化的遗产沿着代际序列传递给后代,以便后代再以同样的方式往下传递。这就意味着前浪作为被托管人,有责任精心管理好手中的这份自然的和文化的遗产,并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三、大时代的青春之歌:后浪之责任

  1915 年,陈独秀为自己《青年杂志》写了一篇发刊词《敬告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发刊词热情洋溢且饱含对青年的期待,这是一个大时代对青年的期待。这使我想到了另一个词叫小时代。郭敬明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就叫《小时代》。且不去评价小说的优劣,这个标题就很有意味。何为小时代?小时代之小,不在于年龄,而在于视野、境界和格局。小时代的青年是物质的,所以拒绝崇高;是自我的,所以拒绝牺牲;是佛系的,所以拒绝使命。做一个小时代的后浪,也许可以理解,甚至这个选择本身也体现了一个社会的进步。但后浪的大方向是奔向大海的,后浪的责任是要与大时代的脉搏相呼应,共命运。B站为青春献礼的《后浪》之所以不被后浪们认可,就在于其貌似大时代的气派之下藏着的是小时代的格调。我们以为,青年应该成为这个大时代的弄潮儿。

  第一,学习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词。朱子诗曰: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种学习的紧迫性在信息时代尤为凸显。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将文化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并认为当今社会步入了后喻文化阶段。米德的分类是理想型的,其实当代社会包括了上述三种文化传承或学习模式。后浪们在成人之前,要依赖于长辈的教育,这是社会化过程不可扭转的必然趋势,是生物进化和文明进步的内在规定性,即便是信息时代也不能改变,所以前喻文化是基础和前提。同时,信息时代的来临,后浪同时生活在一个同前浪不同的世界里,前浪所灌输的知识已不足以应付这个世界,相反,后浪们必须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学习新知识,并且反哺前浪,由此,后喻文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当然,无论是前浪还是后浪,同辈人之间的彼此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2019年7 月16日,B 站发布了《毕业季大数据报告》,其中显示,过去一年里有 1827 万人在B站学习,在 B 站上已经累计 14 亿次的陪伴观看学习,其中产生了 800 万条弹幕鼓励。这届年轻人已经不再满足于独学寡闻,在书桌上孤军奋战,而是更愿意 Study with me。

  第二,奋斗是当今时代的青春标识。网络有个流行词叫佛系青年,原本是指欲望都市里追求平和、淡然之生活方式的青年一族,现在常用来形容那些消极的、认命的、与世无争的、具有弱者心态的一群人。但青春本该是积极的、不认命、不服输的,是自强不息的。北师大的学生李任夫曾去拜访梁启超。梁启超为其写了“万事祸为福所依,百年力与命相持”的对联。梁启超说:“这是我青年时代一首诗的录句,我今天特别写给你,也是希望你立志向上奋斗。……人的一生,都是从奋斗中过来的,这就是力与命的斗争。我们要相信力是可以战胜命的,一部历史,就是人类力命相斗的历史,所以才有今天的文明。”人生自有力与命。所谓“命”是理性难以说明、人力没法控制的那些先天的或后天的偶然因素;所谓“力”是指生活中的一系列自主选择。人们的生活既充满了不可选择的偶然性,同时又是由一系列可选择的事件和行动构成的。对于后浪而言,恰如鲁迅所说,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第三,爱国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梁启超有名的《少年中国说》把青少年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现今网上有个后浪群体叫“小粉红”,用来指称90后的爱国主义网民。后浪们的爱国热情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最大希望,应当为之鼓与呼。但后浪的爱国应该是一种理性的爱国,应该自觉地区别于所谓的粉丝民族主义。

  1.粉丝民族主义的爱国情感是具有特定对象的,爱的只是与自己国家相关的一切。与此不同,理性的爱国主义者对于自己的国家及其同胞有特殊的关切,但并不排斥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在这个意义上,理性的爱国者可以爱陌生人,甚至是敌人,爱这个世界,爱大自然。

  2.粉丝民族主义的爱国情感是一种自发的自然情感,带有某种盲目性。理性爱国主义则是反思的、受教化的理性产物。对于他们而言,所爱的国家并非现有的一切,而是这个国家应该有的样子。一个理性爱国主义者会为生活在民主和法治的国家而骄傲,也会因为生活在专制和人治的国家了感到羞愧,并且愿意尽一份公民的责任和担当,去建设好这个国家。

  3.粉丝民族主义的爱国情感是一种排他的情感,其特点就是把对祖国的热爱与对他者的排斥结合起来,并主张通过暴力的手段解决分歧。理性爱国主义则有着更大更包容的爱,和平总是他们的第一选项。

  古人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无论“前浪”与“后浪”,都是同一条奔涌的河流,而代际伦理可能是河流之堤坝,行船之航标,甚至是船工之号子,引领着、鼓动着大河奔流入海。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