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就是带头兵

杨思聪  刘洋

  中国有句古话:“听其言,观其行。”判断一个人怎么样,要听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判断一个政党也是这样。

  1927年9月,参加南昌起义的第11军,根据“占领广东重新北伐”的预定战略,一路来到福建汀州,并在这里召开了一次党员大会。会上,叶挺同志严厉批评了一些党员在战斗中表现不太好。他吼着说:“共产党员是什么?就是带头兵,是榜样!就要比别的人勇敢,打仗冲在前,退却走在后,没有这点精神,还叫什么共产党员?”

  革命战争年代,“每打一仗下来,党团员负伤之数,常常占到伤亡数的25%甚至50%”,以致领导机关不得不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减少干部骨干的伤亡。共产党员的壮举也令日寇非常忌惮。日军一份作战纪要中记载:“在共产党的军队里,领头的全冲在前面,这样的队伍非常难对付。”

  从打起仗来,驳壳枪一响,“那些作战勇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准是党员”;到和平时期,抗洪抢险的“誓死不退”、阻击疫情的“最美逆行”、决战脱贫攻坚的“拼尽全力”……无数党员一次次舍生忘死、冲锋在前,让亿万人民看到一个百年大党的牺牲与奉献、责任与担当。于是,拥护、信赖和支持,便成为人民的自觉选择。

  “带头兵”是一种自觉意识和自律行为,体现在要求上严于一般干部和普通群众。杨得志任总参谋长期间,在落实裁军100万这一艰巨任务时,首先裁掉了自己的女儿。他对女儿说:“爸爸是总长,大家都在看着爸爸,大家把总长当作一个形象,那就是党的形象,如果做得好,会给党争光,如果做得不好,就会给党抹黑。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有困难首先要冲在前面。”最终,女儿依依不舍脱下了军装。在一次次抉择、权衡、进退之际,党员干部的自觉意识和自律行为,成为最有力的动员和影响。

  “带头兵”是一种责任意识和负责行为,体现在标准上高于一般干部和普通群众。1928年9月,红4军第1师师长贺锦斋,在与敌决战前写了封家书:我承党殷勤的培养,我决心向培养者贡献全部力量,虽赴汤蹈火而不辞,刀锯鼎镬而不惧。信后还附诗两首,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吾将吾身献吾党。”在随后的战斗中,他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召开组织生活会,党支部书记张文宏说:“最困难的工作,最辛苦的岗位,党员必须先上,没有商量!”时代征程上,面对一个又一个“娄山关”“腊子口”,正是党员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负责行为,才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

  “带头兵”是一种先锋意识和模范行为,体现在行动上先于一般干部和普通群众。“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抗日战争中,党团结带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打败了侵略者;改革开放之初,一大批党员干部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巨大政治勇气,坚持“摸着石头过河”“杀出一条血路”,打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经过持续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回溯历史,正是党员的先锋意识和模范行为,我们才狭路相逢勇者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一篇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农村一个50多岁的老农,步行20多公里去县城买共产党的“像”,准备过年时和毛主席的像并列挂在家中,以表达分到土地的翻身农民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售货员告诉他,共产党没有画像。老农急了,共产党对咱这般好,咋没有“像”?

  共产党并非某一个具体的人,确实没有统一的视觉上的“像”。然而,共产党又是有“像”的,这无形的“像”是一大批共产党员用“带头兵”“第一人”行为塑造起来的,虽然肉眼看不见,无视觉感,但却无处不在,光芒四射。它蕴含着共产党员崇高的革命理想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它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党的形象,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

  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共产党员就是带头兵,这是对每一名党员的高标准、严要求,也是每一名党员的神圣责任和义务,任何时候都松懈不得。

 

 

 

发布时间:2021-08-03 16:30:09 来源:网络转载

0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