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占全:浓浓真情报桑梓

来源: 网络 2023-11-10 22:06

一腔热血洒桑梓,从青春到白发,为村民的幸福生活奋斗一生。

 

杜占全,岢岚县李家沟乡石塔村人。还在念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3年他担任石塔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心为群众谋福利。1976年,他先后任岢岚县李家沟公社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党委书记。

 

杜占全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参加工作后一直在乡镇和县里的农业部门工作。他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他相信社会的进步一定会给农民带来全新的幸福生活。

 

1988年,他停薪留职创办了忻州地区第一个扶贫经济实体“岢岚县资源开发服务公司”,为30多名城乡困难群众创造了就业致富机会。

 

1996年,他创办了忻州地区第一个民间扶贫组织——山西省扶贫基金会忻州地区办事处,从事扶贫事业。

 

2000年,他申请提前离岗,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服务乡亲、造福家乡上。

 

2000年冬天,他又出资1万元,购买了石塔村1万亩荒山宜林地,在县林业部门和乡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初步完成了造林5000亩的任务。

 

退休不忘解民忧

 

石塔村坐落在黄河流域的一条小支流泥彩河畔,全村有40户人家,大多姓“杜”,村民之间和谐友善。杜占全从小受到这种浓浓乡情的熏陶,一直把村民当亲人。

 

由于多年雨季洪水的冲刷,靠河畔五六户人家的窑洞随时有被山洪冲塌的危险。杜占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做梦都是改河护村。2001年秋,他邀请县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测量、设计改河工程。在资金还没有落实好的情况下,就急着以个人名义,先后从岢岚县信用合作社和城关、宋家沟、神堂坪、三井等信用社累计贷款39.6万元,破土动工。上冻之前开挖出一条长196米、宽5米、深10米的新河床。还在新开河道的上游动土6400立方米,打了一条长80米、高10米,宽8米的拦洪土坝。2002年雨季到来之前又在新开河道的入口和出口做了长100米、高6米、宽8米的石坝和长80米、宽4.5米、高3.5米的顺水石坝,完成了村里的改河护村工程,圆了村里老百姓改河之梦。

 

吃水问题也是村里的老大难问题。村里唯一的老井每到夏初和秋末就基本没水了。村民吃水只能取河湾山脚下的控山水。控山水也不够吃时,村民还要到5里外的邻村拉水。吃水问题不仅给村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为了解决吃水问题,杜占全从2005年秋天开始,先后用3年多时间,一边到县、市、省水利部门争取资金,一边又以个人名义到信用社5次贷款18万元打井,解决了村民用水问题。他又从省、市、县水利部门争取到自来水工程款19万元,将清澈的自来水送入村里每家每户。

 

“老百姓致富是我最大的心愿”

 

养羊是石塔村的传统产业,但受草坡制约,规模一直上不去;受季节制约,羊群始终在“夏饱、秋肥、冬瘦、春饿死”的怪圈内循环。杜占全一直在探索如何做大村里的养羊产业。

 

2002年冬季,杜占全率先引进“舍饲”模式,贷款26万元,申请国补投资26万元,并结合实际,采取了放养和舍养相结合的养殖模式。杜占全将自己的养殖场登记注册为“岢岚县永盛养殖场”(后改为“岢岚县群生养羊专业合作社”)。经过大胆探索、艰苦实践,他的养殖场取得了成功。他还从辽宁盖县调回纯种公山羊6只,除了满足自己羊群配种需要,免费为村里的其他养羊户提供改良配种服务。“舍饲”或“半舍饲”养羊,大大增加了草场的载畜量,还使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得到充分利用。

 

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全村的养羊户逐步开始实行半舍养、半放牧的养殖方式,2006年羊群发展到了12群1680只。还是原来的牧坡和水源,但羊群数量增加了一倍多,羊毛、羊绒、羊肉产量以及村民收入都比过去提高了近50%以上。

 

2008年春季,杜占全四处奔波,争取到忻州市移动公司岢岚营业部赞助的2万元,自己又筹集了1万多元,请有技术的朋友帮忙,改善石塔村的道路环境。不到两个月时间,为村民修通一条长360米、宽5米、厚20公分的水泥路,这条水泥路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连心路”。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我虽然退休了,但我还是一名党员,群众有困难,我仍然会尽自己所能去关心帮助他们。说一千、道一万,老百姓致富是关键。”谈及今后的工作,杜占全乐呵呵地说,与乡亲们打成一片,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此生无憾。

 

(张联友 秦 宇)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