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忻州 >>文化忻州 >> 关注乡村振兴·文化篇 文化铸魂 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详细内容

关注乡村振兴·文化篇 文化铸魂 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时间:2023-03-24 10:49     【转载】   来自:网络   阅读

3月2日,在运城市盐湖区龙居镇西张耿村村民议事室,村民王小欧告诉记者:“我家去年水果收入69万元,收入是全村第一名吧。其中种的21亩红香酥梨大丰收,亩产上了万斤,果子卖了59.6万元。我家果树管理得好,收入多,和培训学习关系太大了。”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每次培训学习农业技术他和儿子都去,学习效果很好。他自豪地说:“有的技术以前不懂,通过学习懂了,提高了管理技能,收入大幅增长。现在从果树授粉、浇水、施肥的每一个环节,不仅及时,而且科学、精准。我儿子更爱学习,除了参加村里每次培训学习外,谁学了新技术,他都要去和人家交流,从来不错过学习的机会。”

杨明虎和儿子两代人都是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的忠实“粉丝”。因为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村民都特别热爱学习,尤其是梨树管理技术,不仅在夜校学,还互相学,在交流的时候,双方都会受到启发。74岁的杨明存,戴着眼镜,拿着笔记本,里面记录着每次学习的内容。他说:“技术培训学习对村民提高种植技术,管理水平有很大帮助,村民种的梨品相好、口感好、价格高,客商也多。”他家一共20多亩梨树,都是他管理。老杨有记笔记的习惯,他说:“有时课堂讲的马上用不上,过后遇到问题,翻开笔记本复习一遍,温故而知新,就能解决问题。”

目前,西张耿村的红香酥梨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600亩。在红香酥梨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农业技术夜校里上千场酥梨技术专家、乡土专家的培训课和“田间大课堂”的实际操作交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去年,该村种植红香酥梨的农户平均亩收入超过2万元。村民们打趣道:“有了夜校的加持,腰包不鼓都不行。”

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大教室里古朴大气的陈设和墙上的贴图,记录了夜校的过去和现在。1955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介绍过“一个受欢迎的农业技术夜校”,这个夜校就是盐湖区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这所农民夜校已被打造成为一个多功能基地:新型农民能力提升培训基地、特色乡村文化乡风文明提升基地等新型教育基地。西张耿村也以农民技术夜校为依托,全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让村民快速走上致富路。每月8日,基地都有大批农民汇聚在一起学习现代新型农业经营管理技术。村党支部统筹八方师资,把乡土专家、家庭农场经营主,以及全国知名农业专家等,纳入农民夜校师资库,邀请他们前来讲课。授课方式有课堂式,更有深入田间地头、合作社、养殖场等接触式传授与技术交流,不断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特别是和山西中农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设立了现代农业“田间大课堂”,将各种农科新技术全面系统地“简单化”、可操作化,培养大批的农业技术骨干,真正打通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让爱学习的好风气不断扩散和传承,今年,西张耿村继续扩建夜校规模,改造了村中心3个闲置院子,打造民宿产业,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将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打造成运城市农业技术交流和红色研学教育示范点。(姚姬娥 乔沼珲)

盐湖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吕凯兵:乡村振兴,为了农民更要依靠农民。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又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要培养造就更多乡村乡土人才,就要紧紧抓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个战略目标。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聘请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授课,通过线上线下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农业现代化管理、市场经营和网络营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创业青年邢斌: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我之所以选择在西张耿村创业,是因为民风淳朴、离市区近,可以还原真实的农家生活,最主要的是有红色文化基地“西张耿农民夜校”的依托,发展潜力无限。而培养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乡村振兴要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积极投身创造,以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精气神”,提升农民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切实提高农民队伍农业技术水平,才能够激活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希望更在年轻人,希望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扎根农村,带给农村更多生机和希望。

晋源区:社火表演 如今创出新特色

社火表演是太原市晋源区西邵村的传统节目,每年正月里,锣鼓、秧歌齐上阵,走街串巷闹红火,但大伙儿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我们村社火表演这些年一直都有,但背棍铁棍表演断了40年了,这届村‘两委’班子换届后,升级设备、组织排演、召集村民,这才重新组织了起来。”西邵村村委会分管文化的雷翠平说。去年9月,借着晋源区“送戏下乡”的势头,西邵村重新“招兵买马”着手重组背棍铁棍队伍,“自愿报名”的消息一出来,村民们的热情度超出想象,一下就报了200多人。村里请来“老人儿”指点,“新人儿”又跟着视频学习,很快,8台铁棍、20台背棍就耍得有模有样。

今年正月十六,西邵村的社火队伍已是“兵强马壮”,450人的团队参加了镇上的“元宵闹红火”,背棍铁棍、舞旱船、大头娃娃等应有尽有,穿街过巷中,五台女子铁棍,格外引人注目。传统印象中,两根长杆抬着中间一方“小舞台”,前后都是身强力壮的男青年,抬着站在上面的演员,还要上下颤动,是个“费力气的活儿”。西邵村竟出了五组女子铁棍,表演引来一片叫好。“我们请专人改良设备,加入半自动化,减轻负重,打造出女子铁棍。背棍铁棍原本就是晋源区的民间表演艺术,我们村之前断了四十年,现在不但重拾了起来,还创出自己的特色。”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忠介绍。

西邵村还成立了“百人合唱团”。王志忠最早提出“搞个合唱团唱革命歌曲”,村委会来牵头,很快置办了钢琴、音响,请来了专业老师,改造闲置的大食堂,一周开课两三次,教村民唱革命歌曲。“最初就是想丰富一下村民的文娱生活,不要有事没事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没想到从30人发展到现在上百人,索性放开了年龄限制,现在明显感受到大家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王志忠坦言。

此外,西邵村还有舞蹈队和旗袍队,不久前区里的二月二社火盛宴,西邵村参加了秧歌舞和扇子舞表演,这两天,成员们正忙着排练“三八节”节目。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村民忙时务农、闲时从艺,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的文化。今年我们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打造大棚研学基地、读书交流会等,争取早日创出特色文化品牌,有一天‘走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西邵村。”王志忠说道。(韩乐)

太原市晋源区文化馆馆长孙志勇:建议能够持续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文化探源、全民阅读进基层等活动,开设国学讲堂和特色民俗培训,进一步提高村民文化素养,选拔文艺能人和文艺带头人,成立民间文艺团体,挖掘特色非遗项目,开展“一村一品”建设。村集体能够围绕“文化引领、产业带动”的发展结构,提升民间文化艺术活化利用水平,提炼文化属性,讲好晋源故事。开设文化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的非遗工坊、文化驿站、研学体验基地等公共服务新业态,做好“土特产”文章。

西邵村文艺骨干郭变花:希望村里请专业老师讲解乐谱基本知识、鼓点的打法、动作与队形的变换、鼓手和锣手如何合奏等专业知识。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可以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大家的表演水平,突破“机械式”照谱敲,可以把情感真正融入锣鼓表演过程中,让大家的表演更专业化、艺术化,有一天能走出西邵,走向更大的舞台表演。

灵丘县:实景演出 反映农村好光景

“村‘两委’班子刚刚开完会,今年咱村的演出舞台要扩建升级了。”3月7日,初春的朝阳洒落在灵丘县北泉村,20多位大妈聚集在村荷花池前的广场上,正准备跳广场舞,急慌慌赶来的孟翠莲难掩内心的激动,挥着手向姐妹们大声宣布。“太好了,太好了。”大伙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不约而同地拍手叫好,俨然就是一群可爱的孩子。

良好的生态,宜人的气候,充足的水源,大自然赋予了北泉村秀美风光。怎样让好环境好风景变成自己的好光景,近年来,该村将文化融入在好风景中,推出了《山水北泉》实景演出,以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实景演出由村民自己演自己,把乡村文化、田园文化、山水文化、农耕文化和灵丘县厚重的历史文化融入实景演出中,节目编排鲜活接地气,一推出就大获成功,村民的参与性越来越高。实景演出的推出,村里玩牌打麻将的没了,闲人少了。村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事实上,实景演出的推出和成功举办的“北泉村首届旅游文化节”“激情古关消夏晚会”“香飘塞外水果采摘节”等极富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得乡村旅游产业链得到了充实和延伸。北泉村乡村旅游成为了灵丘县的一张名片,也给北泉村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民蔺仕兴便将自家的院落整修了一番,盖了五间朝南的新房,购置了电视、沙发,开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客栈,生意格外地红火。接着村子里陆陆续续地又办起六七家客栈。

北泉村生态好,经济林有1600余亩,有40多个干鲜果品种,被誉为灵丘县的“花果山”。“进入采摘期后,以前愁的是卖不出去,现在是足不出村就被游客买光了。”北泉村原党支部书记郑海水如是说。

孟翠莲说:“现在,来我们村游玩的客人可多了,不仅是周边县市,连河北省、北京市的客人也慕名而来。实景演出几乎场场爆满。”近两百名村民登台,将山风水韵的沧桑、男耕女织的辛劳和北泉村人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演绎得淋漓尽致,实景演出名气越来越大。实景演出7年来,每年演出30余场,接待观众15万余人次,拉动当地收入增长300万元,直接带动60余户村民经营的饭店、民宿、摊位等户均年增收8千元。(马明清)

北泉村原党支部书记郑海水:北泉村近年来能够火起来,最关键的就是抓住了文化这个魂。北泉村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要北泉的山化身财富,让北泉水成为一宝,我们选择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以《山水北泉》实景演出为重点的系列文化活动的推出,显示出了文化的巨大力量,让村民树立起了发展信心、振奋了精神、生发了激情,为北泉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插上了翅膀,为北泉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北泉村村民孟翠莲:《山水北泉》实景演出项目让村民成为新时代文化的实践者、受益者。只有加强乡村文化的振兴,才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帮助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推进乡村物质财富的增加和乡村的整体进步,全方位展示了新时代山乡巨变。

河曲县:灯盏古会 民俗文化有传承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农历二月初二是河曲县刘家塔镇碓臼墕村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灯盏盏古会”。这一天,笔者与友人们一道驱车赶往村里,特地观赏这一传统民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来到碓臼墕村街口,便看见人头攒动,各式各样的灯笼把街道装点得光彩夺目。晚上8点,每家每户便将自家做好的灯盏在村中心主会场12张案桌上有序摆放,放入灯芯,添上黄芥油点亮灯盏。这些灯盏造型不同,大小各异,个个活灵活现,件件栩栩如生。灯盏点亮,犹如点点繁星,与街道两旁的灯笼遥遥相望。音乐响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提灯笼在前边引着鼓乐艺人及男女老少绕摆放灯盏的案桌游转。此时此刻,人们在心中默默许愿,期盼一年里平安、顺意、安康。

据了解,“糕面灯盏会”远在明代戍边移民时期开始兴起,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盛行。本地民俗专家称:灯会从大年后的正月初四陆续开始,全县有一半村子举办“糕面灯盏会”,一直延续到二月十九结束。碓臼墕村的二月二“灯盏盏古会”集祈福、娱乐、技艺于一体,历经几百年风雨,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魅力,不仅丰富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营造了节日气氛,同时也对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民间手工艺,倡导文化认同、凝聚村民情感、增进村民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在群众中有着广泛的记忆与影响。

“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河曲县历史悠久,民俗文化深厚,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北方民歌之乡”和“中国最具有文化风情旅游名县”之称。近年来,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河曲县以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为目标,以打造“黄河长城特色风情名县”为抓手,积极挖掘和整理县域内的民俗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探索特色民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路径,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以文化之美涵养乡村之美,不断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提升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李慧勇)

河曲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乔永锋: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兴盛,还需要文化浸润。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希望全面发掘、保护古村落遗产,打造一批具有浓郁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共同守护“乡愁守望地”,使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

碓臼墕村驻村队员刘小虎:建议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以政府为主导,鼓励企业社团、民间团体进行投资,对“二月二庙会”民俗事项进行搜集、挖掘和整理,结合当地的优势、结合旅游业的发展,致力打造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与民俗展览及乡村游乐体验活动,带动产业业态进一步拓展,将民俗活动打造成当地的品牌,将具有含金量和开发潜力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做大做强,使之可持续发展。

seo seo